您當前位置:中國菏澤網(wǎng) > 美文美圖 > 正文
作者: 來源: 菏澤日報 發(fā)表時間: 2025-07-23 09:24
一個人在社會上生活,從出生起就要不斷地學習,但人與人的情商、智商等認知方面是存在差異的,加之自身努力的原因等,這就導致一些人在學習、社會交往方面的低下,在與人交往中往往出丑,不被他人所接納,造成笑話。這樣的人也被魯西南民間斥之為“不通何物”。
“不通何物”這個詞語在菏澤民間流傳廣泛,這是在對某人進行整體評價時用的一個詞語。從字面上來理解,就是什么也不懂的意思。但如果用在日常的評價上,就是極為嚴重的人格評判了。如果說一個人“不通何物”,那就代表這個人沒文化、沒素質(zhì)、沒道德、沒人品等等。那么,這個“不通何物”的典故是怎么來的呢?這就不得不提到被康熙皇帝稱贊為“操守為天下第一”的張伯行。
張伯行是今河南省蘭考縣人,清代著名的理學家、文學家和教育家。他1685年中進士,1722年被欽點為會試總裁,擔任順天鄉(xiāng)試的正考官。其在擔任考官的時候,曾親自出題來考試。封建社會比較注重孝道,所出題目也多是源自“四書五經(jīng)”。于是,在一次考試時,張伯行就出了一個名為“事父母”的題目讓考生作答。此題目出自《論語》:“事父母能竭其力,事君能致其身。”如果讓現(xiàn)在的中學生來寫這篇作文,應該是非常容易的。但是,封建的科舉制度考試要求必須是“八股文”,這種文章必須要按規(guī)定的格式來寫,文章總體由破題、承題、起講、入手、起股、中股、后股、束股八部分組成,所以叫“八股文”。如果不按照這種固定的格式來寫,就不能入選。一位迂腐的考生為了在開頭的時候“破題”,于是生搬硬套,用設問句開頭,寫下了“夫父母,何物也?”一句用于破題。卷子交到了張伯行這里,張伯行看后哭笑不得,他批閱了兩句話:“父,陽物也;母,陰物也!陰陽配合,乃生此怪物也!”連父母都不知道是什么的人,到底他本身是個什么呢?這樣的話都敢寫,估計這個考生更不通曉“四書五經(jīng)”的內(nèi)容了。作為齊魯之鄉(xiāng)、禮儀之邦的山東,封建時代對孔孟之道尤為重視,特別是“君君臣臣、父父子子”等綱常之道,這個人連起碼的認知都沒有,所以“不通何物”也就成了貶低人的話。這個笑話迅速在當時的文人中傳開了,估計也傳到張伯行的家鄉(xiāng)蘭考,蘭考與魯西南相鄰不遠,故而“不通何物”也成為了菏澤一帶的語言典故。
當然,“不通何物”這個詞在其它地方也存在,也并不是菏澤地區(qū)的原創(chuàng),但就方言土語來說,在菏澤的民間流傳還是很廣泛的?,F(xiàn)在,通過這個典故,從另一個方面也就加深了對魯西南方言土語背后的文化認識。
張長國
人民網(wǎng) 新華網(wǎng) 央視網(wǎng) 中國網(wǎng) 光明網(wǎng) 中國日報 中青網(wǎng) 求是網(wǎng) 山東網(wǎng) 魯網(wǎng)
菏澤市政府網(wǎng) 菏澤文明網(wǎng) 菏澤市紀檢監(jiān)察網(wǎng) 燈塔-菏澤黨建網(wǎng) 菏澤長安網(wǎng) 菏澤廣電網(wǎng) 菏澤市教育和體育局 菏澤市自然資源和規(guī)劃局
中國徐州網(wǎng) 連網(wǎng) 鹽城新聞網(wǎng) 宿遷網(wǎng) 中國淮安網(wǎng) 蚌埠新聞網(wǎng) 阜陽新聞網(wǎng) 淮北新聞網(wǎng) 拂曉新聞網(wǎng) 中國亳州網(wǎng)
舜網(wǎng) 青報網(wǎng) 聊城新聞網(wǎng) 德州新聞網(wǎng) 濱州網(wǎng) 東營網(wǎng) 水母網(wǎng) 中華泰山網(wǎng) 東方圣城網(wǎng) 瑯琊新聞網(wǎng)